一、「沒有設立產品經理職位,公司還不是照樣運轉?」
二、「產品經理真的能幫公司賺更多錢嗎?」
三、「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在公司組織裡,都有人負責阿?」
這是筆者在推廣企業落實『產品管理』及培養『產品經理』時,經常會被挑戰的三大問題。
說起來很諷刺,台灣整體大環境目前仍在谷底盤旋,許多公司的新產品屢屢失利,因而導致企業成長大幅衰退,員工的薪資自然無法提升,今日此時,如果你去問台灣企業的老板們:「要不要創新」?相信得到的答案肯定是「要」。
但這個時候卻是公司最艱辛的時刻(業績面臨衰退),老板怎會有心思在檢討新產品失敗的原因究竟是啥?更遑論去思考:「是否公司需要採行『產品管理』制度來協助新產品開發,以提升新產品成功的機率?」。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嘗試回應如下:
問題一、沒有設立產品經理職位,公司還不是照樣運轉?
多數公司由於沒有專人(產品經理)負責產品管理,新產品多半由高階主管或企業主負責制定規格,這樣的做法似乎沒啥不對的地方,但筆者卻常聽到這類型的公司內部經常發生“產銷失調”、“上市延誤”、“部門衝突”…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阻礙了公司產品創新的發展更影響新產品團隊的士氣,最終的結果自然會反應到新產品的成敗。
簡單來說,就是公司產品必須要有專責窗口(產品經理)來負責管控並做好部門之間橫向整合溝通的任務。
問題二、產品經理真的能幫公司賺更多錢嗎?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會主動瞭解市場、產品、產品線和劇烈的(市場)競爭,並基於自身強大的知識基礎和自信進行角色扮演和職責履行。他們也必須瞭解公司、營收來源、競爭等種種情況的相關資訊,對於負責制定並執行一個成功的計畫是沒有任何藉口的。
企業有了產品經理這個角色,相信新產品成功的機率也愈高,對公司的營收及利潤來說,肯定是貢獻良多。
問題三、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在公司組織裡,都有人負責阿?
國內外許多學者專家都有提及: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應該有哪些?筆者嘗試將其整理歸納成以下六大項:
- 評估市場機會(viability)及確認新產品的可行性(feasibility)
- 確認對的產品是否在對的時間點推出
- 發展新產品開發所需的產品策略(product strategy)及路徑圖(roadmap)
- 引領新產品團隊根據路徑圖(roadmap)執行新產品開發
- 針對公司內部高層主管及同仁,扮演好新產品倡議者(champion)的角色
- 在新產品開發的階段中,能夠清楚描繪出顧客的輪廓(profile)
更直白一些來說,筆者以為產品經理在企業的定位則是:對內需扮演好行銷(市場)與研發(技術)單位之間溝通協調的角色,對外則是顧客與公司之間的橋梁(如何傾聽顧客聲音?如何將產品推廣至市場?)
綜上所述,企業採行『產品管理』制度及培養『產品經理』至少有以下兩點優勢:
首先,新產品肯定是由市場來驅動(Market-Driven):過去新產品的失敗,都是由於欠缺對市場的認知,以及對使用者的了解(沒有『傾聽顧客聲音』)。如果有了產品經理,自然可以肩負起與市場面(使用者)溝通的角色,新產品成功的機率肯定大增。
其次,可以有效提升目標達成的效率:一直以來,新產品上市延期、預估失準…似乎已經成為企業間不成文的定律。主要原因就在於:缺乏專職的人員負責執行新產品流程及監控產出品質。如果有了產品經理,自然能夠制定有效的KPI及Metrics(如:Time-to-Market、Time-to-Revenue、Cycle Time…),以提升新產品目標達成的效率。
結語
其實企業無法採行『產品管理』制度,背後還有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老板本身不願放出制定產品的權限」。老板就是所謂的『大PM』,手下的『小PM』只能附和老板的意見與想法,自然無法幫公司培育更多的產品經理。
此外,這些公司也沒有一套類似「階段關卡」(Stage-Gate)的產品開發流程,以及透過Funnel(漏斗)的方式來進行篩選(Screening)及把關(Gatekeeping)的動作,所謂的新產品策略,僅僅是透過老板的命令交待,員工只能想辦法使命必達,這樣的做法不僅消耗太多資源(人、時間、金錢),也阻礙了公司產品創新的發展。
企業衰退之日,相信是掐指可算。
圖片來源:Visualhunt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