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戶破了怎辦呢?」
多數人的直覺反應應該是「即刻找人來修理」,但如果放任不理會是怎樣的結果呢?遭小偷、蚊蟲異物飛入、冷風長驅直入…等。
「破窗效應」理論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度(Philip Zimbardo)教授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Palo Alto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Bronx區。停在Bronx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天窗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Palo Alto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度教授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森(James Wilson)和犯罪學家凱琳(George Kelling)於1982年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 Effect)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
有紀律的新產品開發流程
曾經有位上市公司研發副總向筆者問到:「為何專案經理總是反應公司新產品開發流程有問題?」筆者反問:「您認為是哪裡出了問題呢?」副總回答:「因為系統上的上市時程與專案經理的預估不同?」這下筆者有些納悶了…「既然都是一套系統,何以會有兩種版本呢?難道真的是該系統或流程出了問題嗎?」為了慎重起見,筆者與副總反覆溝通之下,總算有了初步原因…
第一:原來該名專案經理名義上是使用新產品開發流程啟動專案,但實際上卻是用自己過去擅用的EXCEL來做管控,沒有定期去修正流程上的產出,結果當然有誤差;
第二:副總本身並未在此流程控管上扮演把關(Gatekeeper)的角色,因此只能聽從專案經理的回報…這種情形在許多公司或多或少都會發生。說到這裡,相信大家應該明白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了…
根據美國新產品開發管理協會(PDMA)的定義,所謂新產品開發流程指的是一系列有紀律且定義清楚的任務和步驟,描述公司由初期構想產生到達可銷售的產品或服務,所須使用的標準程序。
對企業管理者來說,不應該放過公司裡的小奸小惡,必要時甚至要小題大做,防止有人仿效。舉例來說,全球前十大家電品牌大廠海爾(Haier)集團執行長張瑞敏於1984年到海爾的青島廠擔任廠長,其上任後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不准在廠房大小便。」通過紀律整頓,工人收斂行為,工廠步入正軌,張瑞敏也將海爾打造成中國最大的家電企業。依照上述案例來看,如果該公司副總能夠在第一時間宣布:「爾後,所有人都必須使用新產品開發流程做管控,包含我個人在內。」相信問題應該解決大半了。
結語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資訊,這種資訊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對應到新產品開發來說,產品經理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新產品失敗的風險自然提升許多。
誠如劉備所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圖片來源:Visualhunt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