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景氣復甦動能不足,國際市場需求不振,公司老板們對於來年的訂單「能見度」不高,只好紛紛囑咐手下向外尋求能夠「快速解決」的「特效藥」,最好一針下去,業績能夠立馬翻倍…
這樣的做法與破壞式創新的大師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在《創新者的解答》(The Innovator’s Solution)一書當中所提及的「成長缺口死亡漩渦」(Growth Gap Death Spiral)的觀念不謀而合:公司為了填補成長缺口而採取的行動(特效藥、萬靈丹),往往沒有縮小缺口,反而導致缺口愈來愈大。
業績不好有「特效藥」嗎
有學員問到:「公司高層已將未來三年的產品規劃好了…可是沒有人才也不知道該從何開始…老板希望我能從旁協助決策分析…可是我也不知道該從何協助…有類似的課程嗎?」這已經不是第一個向筆者提出類似問題的學員了,顯示出多數公司已經嗅到市場環境的驟變即將開展。
經過反覆與該學員溝通之後,筆者試者丟出以下問題:
Q1. 既然所謂的「產品」規劃好了,為何不開始執行呢?
Q2. 所謂的「產品」是如何規畫出來的?是顧客或是消費者需要或想要的嗎?
Q3. 公司老板及高層不就是最後負責定決策的人嗎?怎會將責任隨意託付呢?
針對筆者的提問,該學員的回應如下:
A1. 因為老板身邊沒有適合的人選及人才…
A2. 這些「產品」是老板心目中的藍圖…
A3. 老板已經完成策略面的事,所以接下來希望有人可以去執行…
其實,這樣的回答並不出人意料之外,因為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僅僅是該公司的窘境,相信也是台灣代工產業普遍面對的情況。
代工產業的「藥方」
話雖如此,筆者還是嘗試著給與其建議:
1.) 為了企業長期發展,成功的新產品將是致勝關鍵所在。因此公司應該成立一個獨立的新事業單位來負責新產品開發,並責成高階主管(副總級別)領導之。絕非像過往一樣:將不相干或是不重要的人丟到BD(Business development),這樣的新事業(產品)是不會有任何成效的。
2.) 新產品失敗的主因,與市場研究脫不了干係。因此必須在新產品開發的各個流程階段當中去關注顧客或消費者的反應,以確保新產品的成功率。絕非是關在實驗室中閉門造車。
3.) 高階主管的角色,亦是另一個影響新產品是否成功的關鍵要素。對於公司未來3-5年的產品策略與方向,高階主管實在責無旁貸。絕非僅是命令身邊幕僚撰寫營運計劃了事。
4.) 創新人才與事物,絕非想要的時候就能透過「特效藥」(如:教育訓練)就能馬上達到,而是在例常工作當中,就必須去培養。至於要如何營造環境,將是高階主管所肩負的重大使命之一。
5.) 台灣中小企業能在國際競爭環境下賴以生存的主因,就在於其「速度」與「彈性」。然而這樣的優勢究竟能抵擋多久呢?如果競爭大廠往下侵蝕市場時,這些公司還能保有原先地位嗎?
結語
當前影響台灣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就是「鎖國政策」,外來人才、資金、企業都無法進來台灣,台灣資金、人才卻不斷匯出投資。政府應該持更開放的角度,不需要怕外資投資,開放才能帶動經濟成長。
筆者以為: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生命力,最明顯的區分就在於它的產品是否能夠不斷地創新。對產品經理來說:在產品生命週期不斷縮短的今天,企業只有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才能永保青春活力。
圖片來源:Visualhunt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