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臉書成立粉絲專頁、架設公司產品服務App或是成立 Line@ 官方帳號…等作法,是否就表示該公司已經「數位化(digitalization)」了呢?
又或者公司已經添置安裝e化設備(如:ERP、CRM)或是架設電子商務網站就表示公司已經開始「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了呢?
相信多數企業經理人甚至於老闆,都會認同以上的說法。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過去十年,台灣在全球創造的經濟利潤占比,一路由五%下滑到三%,主因即是企業「數位轉型」過慢、成效不彰。
「數位轉型」 的重要性
據調查顯示,至2021年前,「數位轉型」將為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增加新台幣4,000億元,每年GDP成長率將因而提升0.5個百分點,顯見「數位轉型」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一項國際性的研究報告就指出,亞太地區有八成的企業主認為自身企業需要轉型,以面對未來局勢持續成長。台灣地區方面則有83%的比率認為「數位轉型」是當務之急,顯然國內廠商在面對紅色供應鏈競爭,以及國際創新服務蓬勃發展的雙面夾擊下,在「數位轉型」上有著不可不做的壓力。
「數位轉型」 是什麼?「數位化」又是什麼?
全球知名的顧問諮詢公司 KPMG 對「數位轉型」的定義 :「運用創新科技改變既有商業或是營運模式,來創造新價值與永續經營優勢。」致力於IT產業研究的Gartner 則是認為 , 「數位業務轉型是利用數位技術和支援能力創建強大的新數位商業模式的過程。」
勤業眾信(Deloitte)認為企業數位化轉型是一個持續的旅程,其數位化成熟度可分為五大階段(如下圖)。
在今日此時,「數位化」已充分圍繞在我們日常生活與工作當中 :
- 社交 – 利用全球在線討論,直接與客戶互動(如:Line、Wechat),讓客戶輕鬆分享他們的體驗 。
- 移動 – 使員工能夠在工作中與客戶和供應商溝通互動時使用移動設備(如:手機、網路電話) 。
- 分析 – 了解市場和客戶行為並利用這些知識(如:大數據分析)做出良好的業務決策 。
- 雲端 – 使用雲端應用程式來應付日常活動(如:Google Calendar),當然也包含為員工或供應商提供服務 。
為什麼企業要進行 「數位轉型」 ?
根據微軟和IDC聯合發布的《數位轉型對亞太地區經濟影響解密》,「數位轉型」至少可帶來企業在新產品服務營收提升、淨利率提升、生產力提升、降低成本、顧客指標提升等五大好處,且效益是追隨者的2倍。
不過,企業進行「數位轉型」也絕非毫無風險,而這些壓力是來自內部和外部的。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
第一,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Capgemini Consulting表示,72%的高管面臨著轉型的競爭壓力,人們對如何實現如此廣泛的變革抱有極大的興趣。在一些垂直行業中,「數位化」發生得如此緩慢,以至於成功轉型被視為區分組織與競爭對手的一種方式。舉例來說,知名實體零售通路商 BestBuy,2011年第四季虧損十七億美元股價從零七年的五十一美元腰斬至二十二美元。當時所有人都認為,該公司終將被電商龍頭也是競爭對手的 Amazon所吞併。但經過新任執行長 Huber Joly七年來積極向數位化靠攏,成功的將 BestBuy 的股價重新翻倍成長。
第二,來自公司成員的壓力。當員工充分運用數位裝置來管理他們的日常個人活動時,如果這時的公司政策還跟不上「數位化」的腳步,員工可能會因為缺乏可用的移動解決方案而變得越來越沮喪。最終將導致工作上不快樂或無法滿足的員工,公司績效勢必受到影響!舉例來說,業務在外要查詢公司庫存量時,傳統的做法就是打電話給後勤人員協助,一旦後勤人員不在或是因故無法取得數據,可能該業務會因此無法獲取訂單而心情不佳,最終造成公司業績下滑;「數位化」的作法則是:公司將數據置於公司的私有雲(Private cloud),透過業務手上的智慧型手機連上雲端,彈指之間就能取得即時的資料,不僅業務可以快速回應客戶取得訂單,進而提升公司整體業績。
第三,來自客戶和供應商的壓力。當客戶和供應商越來越多地使用數位方法進行溝通和協作,勢必對於企業產生莫大壓力:必須尋找第三方熟悉的方法,企業將更容易與客戶合作,甚至可以通過改善與供應商的關係來節省時間和成本。例如:想成為鴻海(Foxconn)供應鏈的夥伴,勢必得配合其溝通協作的模式。
「數位轉型」 對公司僅僅只是IT專案嗎?
Gartner 研究副總裁暨傑出分析師 Mark Raskino 指出:「數位產品管理不只代表著新的 IT 做法,更會帶來新的營運模式。現今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都已將數位科技導入產品,以創造新的管理方式。舉例來說,再也沒有人好奇亞馬遜(Amazon)是零售商或是科技公司;亞馬遜能夠勝出,就是因為兩者兼具。另外,特斯拉(Tesla)是汽車產業的科技公司,而蘋果(Apple)雖是科技公司,卻也已跨入醫療產業。數位科技和產品創新,已是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一環。」
簡單來說,「數位轉型」的變革當中,IT單位的支援配合,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是人力資源需求的增加,更多的是專業技能的強化。因此『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應該是企業需要盤點IT人力的重要項目之一。
產品管理如何實現企業 「數位轉型」?
大家都知道,一個策略的成功必須是Top-down(由上至下),「數位轉型」 肯定是企業接下來發展的重點策略之一,因此,高層及老闆的變革決心也將是 「數位轉型」 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然而,這種變革仍需要深入了解實際應該做出哪些改變,以及為什麼?這也就是產品管理的用武之地,怎麼說呢?
如果我們把 「數位轉型」 視為一個產品,產品經理則是至關重要的轉舵手,透過與組織中的其他團隊合作,了解同仁對於即將發佈的產品所面臨到的痛點及預期得到的利益點加以歸納分析,做出優先順序,此外,還可以提供產品路線圖(Roadmap)給予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並持續蒐集對產品或服務的建議更改。例如:蘋果於今年(2019.03)一場硬體產品銷聲匿跡的發表會,更彰顯蘋果轉型決心:成為軟體與服務商-試圖降低對iPhone的依賴,轉而強化數位服務產品。
更重要的是,企業建立產品管理組織的心態,應從產品導向轉為顧客導向。在產品銷售與商業模式上,公司應更重視數據分析與洞察,甚至從標準化轉往客製化、從硬體轉而銷售軟體、服務,讓公司營收來源也出現變化。
身為產品經理,我們的職責在於發現需要”做什麼”,以及“為什麼”。如何與組織中的其他團隊合作,以確保他們了解業務優先級,以及他們如何轉化為期望的結果。
結語
誠如Mark Raskino 所言,在未來,產品經理將運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和敏捷方法論(Agile)來打造最佳的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筆者以為,數位產品管理將是未來企業引領轉型的關鍵所在,身為產品經理自然必須扮演好領頭羊的角色,協助企業達成 「數位轉型」 的目標。
對企業來說,「數位轉型」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企業文化的改變」,身為老闆及高層需體認到「再不轉型將來不及,恐在3-5年內被市場淘汰」。此外,在面對 「數位轉型」 時,不能只看到技術層面,必須看見其他轉型的附加價值,才能從中挖掘新的藍海。
圖片來源:Visualhunt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