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讀書會】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

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也就是我們所選擇應用的心智模型,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也決定我們如何行動。思考框架讓我們能夠歸納類推,得出抽象的概念,再應用到其他的情境當中。

本書由亞馬遜暢銷書《大數據》的三位作者庫基耶(Kenneth Cukier)、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共同執筆 , 眼見AI崛起,加上灰犀牛來襲,黑天鵝亂舞,再次提出他們最深刻的觀察與解答。

運用「心智模型」衡量局勢

人類的思考需要運用各種心智模型(mental model)。這些模型描繪著現實,能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這個世界,看出各種模式、預測事物的發展、瞭解自己遇到什麼狀況。要是沒有這些心智模型,現實對我們來說就像是怒滔洶湧的資訊洪流,又或是各種原始感官體驗與情感的叢林。

雖然我們可能並不自覺,但心智模型時時刻刻都在運作。但也有時候,我們會清楚意識到,自己正運用怎樣的觀點在衡量局勢,而且也能夠刻意堅持觀點或改變觀點。需要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像是換工作、生小孩、買房子、關掉工廠、蓋一棟摩天大樓),就最常有這樣的感受,你會發現自己的決定除了出於客觀邏輯,還會有一些更根本的理由,像是看待當下情境的視角、認定世界運作的方式。而這種潛藏的認知因素,就是由各種心智模型組成的。

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也就是我們所選擇應用的心智模型,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也決定我們如何行動。思考框架讓我們能夠歸納類推,得出抽象的概念,再應用到其他的情境當中。這樣一來,我們即使面對新的情境,也有辦法應對,而不需要每次都從頭開始學習。無論何時,思考框架都會默默運作。但我們可以刻意停一下、問問自己:現在我們運用了怎樣的框架?這真的是最適合目前情景的框架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能去選擇其他更好的框架,或是創造全新的框架。

建立「思考框架」的三項要素

思考框架很適合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遇到新的情況或情況有所改變的時候,選擇新的框架就能得出新的選項。

第二種是就算是很熟悉的情況,運用思考框架也也有助於集中思考,從而減輕認知負擔,進而能更有效率做出適當的決定。

思考框架能協助我們前往想抵達的地方,但我們得先選定方向。

圖片來源:PM Tone 產品通

1.因果思維:人類會推斷因果,而又常常出錯;但這其實是好事。

2.創造「反事實」(counterfactual)的能力:想像另一個平行現實(alternative reality),能讓我們在這個現實表現得更好。

3.針對特定的目標為想像力訂出適當的「限制條件」:為無限加上限制,反而有助於引爆創意和創造力。

  • 硬性限制:心智模型的中心原則,放棄這些限制就等於放棄模型本身。
  • 軟性限制:可變性(mutability)指的是這些限制要便於調整;最小變動(minimal change)指的是在調整時只是稍加修正,而不是根本大改;一致性(consistency)指的是不能因為調整了某項限制,就與另一項限制有所牴觸。

值得注意的是,思考框架本身並不是解決方案,而且是尋找解決方案的工具。

如何另啟 「思考框架」

另啟思考框架與建立思考框架的不同之處,在於無法靠者「多多練習」來進步。特別是相較於在特定框架內思考的過程,如果是要切換思考框架,比較需要的是一時的靈感,而不是某種操作的過程。不過,還是有以下三種方法可以提升另啟思考框架的成功率。

三種方法

1.Repertoire(現有框架庫):檢視目前領域現有的思考框架,找出適合的就行。

2.Repurpose(借用並調整):借用其他領域的框架,再調整原本的用法。

3.Reinvent(重新發明): 遇上全新的情境,就得發明出全新的框架。

另啟思考框架這件事,很適合搭配那句著名的投資免責聲明:「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之保證。」因此,特別值得注意以下四種困難的可能性。

四種困難

第一,要掌握新的心智模型,就是得付出一定的心力。

第二,要放下過去熟悉的事物。

第三,要有適合當時情境的框架,而且要能達成特定情境的框架。

第四,很難抓準另啟思考框架的時機。

另外,不斷地切換框架,都得耗費大量心力,因此,不是個好做法,就像是在不斷轉彎,容易讓人迷失方向。

學習「思考框架」的三種策略

1.不斷充實自己的框架庫。

2.勤於認知採集(cognitive foraging),培育好奇心。

3.實行白紙策略(clean-slate strategy),勇敢跳進認知上未知的領域。

其中的差異可以這樣的比擬:「擴充框架庫」就像是去讀相關的書籍;「認知採集」則是廣泛閱讀各種不同學科的書籍刊物和文章;至於「白紙策略」則是熱情擁抱所有知識。

結語

無論是在哪個領域,都必須瞭解建立思考框架有多麼重要:先能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問題,才能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論是對個人、社群、國家、或甚至是整個文明而言,想應付最棘手的難題,都得從自身出發:運用「建立思考框架」這種人類所特有的能力。

歡迎加入「產品學院」,獲取更多知識內容(完整簡報檔及心智圖)

產品學院為【PM Tone 產品通】 旗下的《知識庫》社群網站,內容涵蓋各種PM(產品經理、專案經理、產品負責人、產品行銷經理等)所需要精進及累積的軟技能(如:讀書會知識分享)與硬實力(如:產品開發流程或個案討論)。

本文作者:PM大叔

資料來源:本內容摘錄於《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部分內容

主圖來源:Image by No-longer-here from Pixabay

內文圖片:作者整理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Email
列印
Gary Hsia (夏松明)

Gary Hsia (夏松明)

夏松明(PM大叔):產品管理專家,企業數位轉型輔導顧問,FB「產品經理菁英會」社團創辦人,PM Tone | 產品通 產品經理知識社群網站 站長,目前從事顧問諮詢及培訓講師一職,主要以企業培訓及輔導企業產品開發、經營管理及業務行銷等顧問講師工作。 同時擁有「PMP國際專案管理師證照」、「WBSA高階策劃師認證」及「NPDP新產品開發專業證照」,也受邀至企業內部、大專院校授課並擔任公開班講師,是業界少數具備「經營管理」、「新產品開發」與「品牌行銷」等專業領域的資深顧問。

延伸閱讀

想獲取更多優質內容

線上課程、PPT簡報、心智圖、音頻等知識,歡迎加入「產品學院」
產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