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5】 互聯網+應有的基本思維(3)

13915443789_1024X680

2013年剛到中國來時,說實在,被這「互聯網」及「O2O」搞的有點迷糊,在台灣,從沒有聽過這些名詞,對從事軟體產業的我來說,有點慌。在網上查看了海量文章及同事、客戶的請教後,說實在,當下非常的不屑:

「不就 internet嘛,有什麼了不起啊,阿姨我早在三十年前念書時就在接觸了!在台灣,不管是 POS、ERP、B2B、B2C、OA、電子商務等等,早已經成熟到不行了,不是嗎!」

這幾年「互聯網」及「O2O」由中國傳到了台灣,有不少朋友會弱弱的問我,到底什麼叫互聯網?不知這互聯網就是我們所熟知的internet。

很多事的理解,必須從當地歷史、文化的變遷深入理解後才知道原因:「中國跳過台灣不少成長階段+大國掘起的力量已成了國際標準。」

因此,這個「互聯網」已代替了「internet」 這個名詞。

台灣一路跟著國際脚步走來,我們先建置了會計系統、到進銷存、到POS、到MRP、到 MRP2、到ERP、到CRM、到 OA、到 B2B、到 B2C(電子商務)、C2C(如Yahoo拍賣),當我們還在摸索手機APP時,中國直接跳到電商平台、APP軟件、社交平台(微信等)、資源整合平台(淘寶、58同城等等)。

有位老師的說法很好:「外國人的思維是進行分裂、中國人的思維是統一(整合)。」把這個思維用到企業中,就是「資源的整合」。因此,這個「互聯網」有了新的變型:

「互聯網+」因應而起。

「互聯網+」這名詞第一次在中國2015年年底135計畫中被提起,接下來如同所有的新聞一樣,很多人開始解釋並定義「互聯網+」。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專家都有不同的解讀。沒多久,又有人提出另一個新名詞:「+互聯網」。

現在,你在網路上找這兩個名詞,說實在的,一片混亂,每個人說都的不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不在此抄網路文,有興趣自行上網看囉。

「互聯網+」和「+互聯網」有何不同?

我很認同一位中國人民大學老師的定義,我依照此定義說明如下:

互聯網+「XX」

如,公司是做手錶工廠,那麼公司希望和第三方物流做整合,則就形成了「手錶工廠互聯網」+「第三方物流」。如公司除了實體門店外,在天猫上開了個旗艦店,做那麼,就會「實體門店互聯網」+「天猫」。

若公司和其它公司做了互聯網,就可能成了如此的架構:

internet_6

仔細看,其實就是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Supplier Chain Management),早期指公司和供應商之間的管理,若再往前一步,頂多到物流端。現行市場環境的變化,近幾年來已將此 SCM擴大為:「從產品或服務一直到最終消費者之間合理的運營網絡系統」。

供應鏈,就是一個協同夥伴的「網絡」。當然這個網路包含了「物資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在網路上,就是指「信息流」。

若從這角度去看,就不難了解什麼叫「互聯網+」。這樣的系統其實在台灣很普遍,我們叫做「B2B」、「B2C」。在中國,政府是希望透過「互聯網+」這個概念,讓企業重新審視公司的流程,說的高大上一些,是希望企業藉「互聯網+」由重新審思:「企業戰略及佈局」。

原因是前面提到的:「中國跳過台灣不少成長階段」,快速經濟成長帶來的缺點是,公司內部的管理基礎並沒有打好,【中國有 80% 的土豪,只有 20% 的企業家】。這會讓中國政府很擔心因為高度的內部競爭,這些土豪企業會倒一大片,因此希望由「互聯網+」這概念,除了線上的「信息流」外,帶入「供應鏈思維」重新整理公司商業模式及核心價值,也順便用這種方式帶動其它產業起來。

若依以上的「互聯網+」這個概念,腦子快的人就發展出另一個生意:「+互聯網」。

「XX」+互聯網

最早期、普遍的「+互聯網」定義,泛指多個行業整合在一個「平台」上。如京東、淘寶、58同城、趕集網等等。企業提供一個「整合性」的平台,讓消費者在上面做溝通,有點類似台灣早期所提的「Market Place」的概念。記得 2000年國際的 .COM 泡沬化嗎?目前尚有很多Market place 一直找不到收錢的商業模式,只靠廣告、上架費等等在支撐,其實中國的平台也是很有多在靠資金燒錢中。

想要做「+互聯網」,必須要找到商業特殊性,不然很難生存下去。現在,不少創客開始打「+互聯網」主意,為何?

因為「互聯網+」是要有實體產品,但「+互聯網」是提供給「互聯網+」做資源整合的平台,它是一個「服務」。

如,TMS,整合所有物流公司,做一個開放性 TMS平台;如聯合採購;如外賣搶單再分派,它的創業難度會再低一些,但競爭會高一些,拼的,就是「資源整合能力」。

internet_7

internet_8

互聯網市場千變萬化,這三、五年內還會有一波很大變化演進,什麼呢?

物聯網啊!

~待續~

給這篇文章打個分數吧~

延伸閱讀:

  1. 『互聯網+』與『+互聯網』有何不同?
  2. 【互聯網+1】 到底啥叫互聯網 ?
  3. 【互聯網+2】 從經濟政策面看互聯網+
  4. 【互聯網+3】 互聯網+應有的基本思維(1)
  5. 【互聯網+4】 互聯網+應有的基本思維(2)
  6. 【互聯網+5】 互聯網+應有的基本思維(3)
  7. 【互聯網+6】 你真的知道什麼叫O2O嗎?
  8. 轉型、創新的契機:PM應如何建立一個「互聯網+」團隊?
  9. 「互聯網產品經理」需要哪些特質?與傳統產品經理有何不同?
  10. 互聯網時代:新創公司PM的三不與三要
  11. 互聯網時代:「朝令夕改」不稀奇,更要能接受「朝令朝改」!

 

圖片來源:Visualhunt

本文作者:

朱婉真(Charisse Chu)

自 1991年即進入資訊界,一直服務於所謂的乙方資訊公司,由小小的工程師一直奮鬥至上櫃公司的技術主管。曾經歷過台灣整個資訊發展時期,主機、DOS、Window、Internet、.com 泡沬化時代,參與過的案子不計其數,如早期較有名的春天百貨、達美樂、誠品等,至中期的經濟部的B、C、D等計劃案,近期的特力屋、好幫手、統一後台處理等等。

目前為台灣某上市公司上海分公司擔任互聯網事業部主管。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Email
列印
編輯嚴選

編輯嚴選

我們是網站的小小編輯群 專門負責挑選、刊登好文章 歡迎部落客、寫手們投稿至 editor@pmtone.co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