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呢?
網路上有這麼一種比喻:有100個「粉絲」,你就是一本校園讀物;如果「粉絲」超過10萬個,就是一本時尚雜誌;如果超過1百萬個,已經晉陞為全國性報紙;超過1千萬個,相當於知名電視台。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一個微博主擁有10萬名「粉絲」,那麼在它上面發布一條消息的價碼是RMB1,500元,以此類推,在30萬名「粉絲」的微博上發布一條資訊就是RMB4,500元,從中可以窺探「粉絲」的驚人力量。
沒有「粉絲」就沒有市場
「粉絲」二字主要是由英文”FANS”演變而來,所謂「粉絲」,則專指那些狂熱的追隨者。「粉絲」不是一般的愛好者,而是有些狂熱的癡迷者:『因為喜歡,所以喜歡』,喜歡不需要理由,一旦注入情感因素,即使是有缺陷的產品也會被接受。
在傑弗瑞‧摩爾(Geoffrey A.Moore)所著的《跨越鴻溝》裡面談到,科技公司的產品進入市場,首先面對的是由早期”技術狂熱者”(Innovators)和”高瞻遠矚者”(Visionaries)所主宰的早期市場(Early Market),這些消費者(即是所謂的「粉絲」)能夠迅速地接受新技術變革所具有的特性和優勢。這群”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不會拘泥於公眾的看法,更尊重自己的選擇判斷,是以,獲得這群使用者對於任何科技公司產品的市場拓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產品初期,如果只關心銷售量的驅動作用,將會給企業帶來致命的後果,品牌必須要確保第一批用戶對產品非常滿意,從而才能形成口碑,進而成為”實用主義者”(Pragmatists)在選擇產品時提供參考。此後進入主流市場時,則繼續影響實用主義者和保守(Conservatives)消費者形成購買,成為科技產品在網際網路時代致勝的方程式。
對應到新產品開發流程來說,與「粉絲」相關的同義名詞還有:『Lead user(領先使用者)』、『Heavy user(重度使用者)』、『Opinion leader(意見領袖)』…等。這群人是最支持你的產品的人,同時也是在關鍵時刻會伸出援手的人。筆者在過去的一次活動規劃上,因為臨時出了突發狀況,導致該活動有極大的可能被迫取消,除了金錢上的損失之外,更會造成公司信譽損傷及會員流失等種種不利因素。還好,在經過與「粉絲」們的誠心溝通下,終於得到其諒解與大力支持,俾使活動能圓滿成功。
近年來,社群媒體的興盛使得過去大眾傳播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新的網路思維逐漸向「粉絲」靠攏:「粉絲」數量不僅意味著影響力還意味著經濟價值。遂有「粉絲經濟」一詞出現,所謂的「粉絲經濟」是指一間公司產生龐大的粉絲群,以支持其產品的創新、開發、試驗、宣傳,繼而增加銷售,所創造出的經濟成果。之後,隨著業績增長,繼續得到更多的粉絲以促進公司發展,賺取更多利潤。
更直白一些說:在互聯網時代,沒有「粉絲」就沒有市場,就不會產生收益。
經營粉絲三原則
那麼,該如何做好「粉絲」經營呢?筆者以為有以下三點:
1.對「粉絲」要尊重:粉絲是最挺你的擁護者,但也是最善於批評的反對者,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最關鍵的就是要發自內心真誠的去尊重粉絲。
2.對「粉絲」要分享:粉絲最在意的除了與產品之外,還包含了與該企業相關的訊息,必須讓粉絲有足夠的參與感,因此,主動的發佈消息(如:產品更新訊息…等)或是邀請粉絲參與新產品的點子發想(Idea generation)、焦點團體(Focus group)、概念測試(Concept testing)…等都是互動分享的好方式。
3.對「粉絲」要溝通:通常粉絲是不需要經由行銷溝通的方式購買產品,但並不表示粉絲對產品完全沒有意見,他們同時也是市場測試(Market testing)的最佳人選。因此,適度的與粉絲溝通並交換產品意見,除了可以滿足粉絲被重視的感覺,也能為下一代產品做出市場調查的依據。
結語
對產品經理來說,「粉絲」是一群特殊的使用者,他們的『關注』,意味著興趣和潛在購買行為;『取消關注』則意味著需求的轉移。只有經營、管理到位,粉絲效應才會逐漸擴大,經濟效益也才能持續發生。反之,當使用者滑動一下手指,就能將你的產品拒於“千里之外”。
更重要的是:「粉絲」不僅僅是產品的消費者,更是下一個新產品的製造者。
圖片來源:Visualhunt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