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讓您快速了解一個PM專有名詞及術語,歡迎收聽產品學院「術語通」單元。
各位PM朋友們大家好,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早期在軟體開發領域非常知名的一套流程,叫做Waterfall Model(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是由美國一位電腦科學家溫斯頓·羅伊斯(Winston Royce)於1970年提出,直到80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唯一被廣泛採用的軟體開發模型。
「瀑布模型」將軟體開發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需求分析(Requirements)、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ation)、驗證(Verification)和維護(Maintenance),並且規定了它們自上而下、相互銜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級下落。
從本質來說,「瀑布模型」是一個軟體開發架構,其過程是從上一個階段接收該項活動的工作內容作為輸入,亦是該階段的主要活動,並將應完成的內容及成果,作為本階段的輸出,然後傳給下一個階段。於此同時,負責把關的評審,需針對產出的結果進行審核,若確認通過,則繼續下一個階段或活動;否則將返回前一活動,甚至更前面的階段。
「瀑布模型」的主要優點在於重視階段管理,確保每個階段產出的品質。
而缺點則有以下四點:
1)由於每個階段的劃分非常固定,因此,各個階段之間會產生大量的文檔,大大地增加了團隊成員的工作量。
2)由於開發模型是屬於線性的,使用者只有等到整個過程的末期,才能見到開發成果,從而增加了開發風險。
3)必須透過較多的強制完成日期和里程碑來追蹤各個階段的進度。
4)最大的缺點還是在於:無法適應使用者需求的頻繁變化。
對應到新產品開發流程來看,雖然「瀑布模型」存在者很大的侷限性,但如果能搭配「同步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迭代(literation)」等方式來強化,其實,「瀑布模型」仍不失為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軟體開發模型。
以上是今天針對Waterfall Model(瀑布模型)的解說,如果想獲取更多知識內容,歡迎加入我們的產品學院。「術語通」,我們下次見。
歡迎加入「產品學院」,獲取更多知識內容(專有名詞及術語)
「產品學院」為【PM Tone 產品通】 旗下的《知識庫》社群網站,內容涵蓋各種PM(產品經理、專案經理、產品負責人、產品行銷經理等)所需要精進及累積的軟技能(如:讀書會知識分享)與硬實力(如:產品開發流程或個案討論)。
本文作者:PM大叔
主圖來源:Image from Pixabay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